在進入網路行業之前,近七年的時間我都在消費性電子品牌廠,公司主要的產品都是以硬體裝置為主,手機、平板、車用、錄影盒(视频捕获设备)等,曾遇过一个实际案例:当时在开发一个游戏录影盒,这个装置能接到康寿或是PC透過軟體錄影,而裝置正上方有一個巨大的實体的錄影按鍵,總經理問設計團隊,這個按鍵的機構件,其耐用性應該達到多少次點擊?
无法靠经验回答的问题
因为机构件涉及到材料成本(BOM (洞察)值得深思:
- 如果當時可以透過少量測試的方式,找到核心的用戶或是粉絲;或是第一批出貨,加上硬體按鍵點擊的數據埋點,得知樣本用戶每天的使用頻率,這個問題似乎就可以得到答案,並且協助零件的採購決策,在第二批挑選一個在保固期內無虞的機構件。
- 透過這些數據的蒐集,甚至能知道用戶是不是非常依賴這個硬體鍵的設計,還是大多用軟體去驅動錄影的功能,這對之後產品的改版是很有幫助的情報。
- 从软体的数据埋点,也可以知道用户大多是用来录控制台还是电脑游戏,这还有助于商业拓展(业务发展)与行销(营销部)。
这个案例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去我们并没有软体的域名专有技术去搜集用户用行为数据,而这在网路行业却是一个习以为常的工作!
数据的价值
上面的图片,说明了用户体验和设计初衷的巨大落差。设计的概念模型(#ConceptualModel)(#MentalModel)
验证的重要
关于“验证”这件事,如果你读过精实创业(#LeanStartup),一定明白它是整体的核心思維,中國互聯網一句琅琅上口的話,把這個概念詮釋的很好。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 用最小的成本去试错,用最快的速度去验证假说(假设),进而达到目标。
關於這個方法論,小可應用在產品上,大則可應用在組建一個新團隊或是一個新的業務線上。實際在開發CM Security這款產品時,光是2014年就迭代了超過100次,我們用了這個方法驗證了許多假說,有些失敗、有些成功,一年內達到了超過1億下載,從AARRR指標的各項數據結果看來,達到了非常好的的成果,而這個方法的執行的過程,完全可以用精實創業模型(#LeanStartupModel)来剖析。
不管是新功能,或是新的产品,从需求的提出(IDEAS),当中包含产品目标,需求场景的假说,透过单周迭代的节奏(BUILD)进行设计,开发,测试,完成后直接把产品上线(CODE)进行概率发布,让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测量),同时也观察产品的崩溃率,并且实时观察用户行为数据(DATA),确认是否有达到预期的数据目标,进而验证需求的假说是否成立 (保留)出现下滑的迹象,我们就会快速地调整方案,哪怕是一天一版本的迭代。
應用在新的專案項目上,又是如何呢?事實上多如萬人以上的企業阿里巴巴內部,充斥著許多的微型創業團隊運用著精實創業的方法。這些團隊就是一支支的Task Force,從不同的部門裡調兵遣將,他們有一致的目標,彼此沒有部門利益衝突的問題,甚至設計、產品與研發相處的時間多過於和自己部門裡的同事,完全是一個新創團隊的氛圍。由幾個核心的成員去擬定策略、張羅資源,不管是招聘、和第三方談業務合作(BD),從公司的高度來看,這些微型團隊,目標也是驗證,而且是戰略佈局的MVP (最小可行的产品)。
Q&A
在很多次機會線下分享的場合中,常被問到幾個問題:怎麼實現單週迭代的節奏?為什麼產品開發流程裡沒有Prototyping的過程?或是怎麼在公司內部推行精實創業的方法?
- 事实上大家只看到了周期,而忽略了“迭代”,關鍵在Learn,也就是經驗的積累!有沒有把驗證的結果具体分析,去評估有沒有達到最初定義的那三個目標,適時放棄或是改變策略,作為下個版本的需求驅動。至於速度,從自己企業內部的資源現況,去定義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就行,只是速度越快,越快能確定是不是做白工,這是一種成本意識!
- 产品开发完测试版上线或是概率发布,就是在原型,至于透过Flinto,AE或是Pixate等工具产出的用户界面原型,只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做使用性(可用性)评估;二是作为和PM,RD沟通的材料(样机),讨论落地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包括协助定义UI的规格。
- 事在人為。我相信被充份授權或是你的崗位本來就是Stakeholder,推動的成功機會會大很多;如果不是,就試圖影響別人,畢竟做好用戶体驗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哪怕你是PM, RD或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