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适用对象:UX/UI designer, PD(Product Designer), PM

产品开发团队里最核心的三个岗位PM, RD, UI,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一致的目标理所当然是做好产品,但各自也都带着不同的任务加入专案项目。UI 期待的是设计高度操作效率、友善的交互体验; RD 希望用最快速、简单、具有弹性或可覆用的方法实作;PM 的需求常是夹带着较多的商业考量,扛着各种数据的KPI 在身上。而设计师们,你是否也曾遇过需求时间急迫的时候,看完PM 的需求稿(PRD) 就急着开工,却没花点时间理解需求背后的原因或是脉络,以致于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懂得“提问” 与“问对问题”,是做好用户体验设计的第一步。
提问是为了解需求的原因,挖掘人们在文字背后的意图,厘清共同的目标则是首要的工作,当需求来了,首先要和PM 厘清关于专案项目的三个问题。
一、产品目标?
PM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反应出他对产品核心价值的认知,说不清表示他不确定;几个版本迭代的需求没有任何脉络可言,表示他没有规划清楚,看着脚尖在走路而没有方向感。因此,产品目标的沟通是为了厘清两件事:想解决用户的问题(痛点) 是什么?要提供的用户价值(爽点) 又是什么?
当上述的问题得到答案后,接着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疏理场景(Scenario)、讨论资讯架构,在研究哪些资讯该怎么放之前,先弄清楚哪些资讯不需要放!这就是常见的盲点,一旦只专注于眼下急需处理的事项,就失去了质疑的动机,也忽略了挖掘问题的本质,见树不见林,正是这个道理。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用户从什么样的场景进入任务流程,被动的引导、或主动探索功能,都有其不同的意图(Intend),同理心教导你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看事情,去洞察用户需求的本质。理顺了你的思路,就能找到洞见,进而发展设计策略,让设计方案更有说服力。
二、数据目标?
产品里的数据埋点,直接反映的是用户的操作行为,PM 的每一项需求,都有他要观察的数据指标,而回报的数据大多被用来验证需求的假说(Assumption) 是否成立。包括用户在整个交互流程的点击流,确定用户是不是被有效地引导并完成任务;或是追踪单一页面的点击分布与各别选项的点击率,有没有滑动页面,停留时长等等,确定内容资讯是不是真的让用户感兴趣。如果PM 对于每一项数据的指标不清楚或是不合理的话,等于产品上线后所有的验证都会是失败的,结果就是在浪费时间。
有了明确的数据目标后,就会有各种策略的讨论,不管是利用强烈的引导提高点击率也好,或是流程简化来压榨转化率,记得一个准则!我们都要避免唯数据论,而忽略了做好用户体验的本质。最常陷入的讨论就会是点击感不够强烈,或是按钮不够突出,接着PM 就会下指导棋,颜色、尺寸甚至是布局等建议,在沟通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清楚数据目标,基于好的用户体验为前提,与整体交互流程的综观,再给出当前画面布局的设计方案。
然而有一种情况,当没有足够多的情报作为需求的驱动,或是不明确下一步的产品目标是什么时,也会透过观察数据,来找到值得投入资源的用户需求场景。举个例子:有一个实际案例是关于系统里的Mobile Search 功能,可想而知搜寻需求这么广泛,产品目标应该着重什么场景去定义,没人能说得准。在不清楚哪个类型的搜寻需求场景较多之前,能做的事就是透过既有用户在搜寻框里输入的关键字进行数据挖掘或收集,并归纳出现频率较多的关键字,从排序看来,前几个关键字就是需求量大的场景,应该先为这些用户解决问题,这时候的数据目标,就变成了大量搜集。
三、商业目标?
理解商业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先了解行业背景,和其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内部、用户、客户以及合作方的角色,以及产品服务的获利路径与商业模式。打个比方:产品若是靠广告变现,就尽可能地增加流量(Traffic),让有机会导入广告的页面,提高展现量(PV),就是其商业目标。
再举一个子:O2O 靠的是线上订单量,引导至线下享受服务,并提供完善的服务体验,从整个服务流程里的客户方赚取利润,商业目标则是让线下的体验前置,放大用户价值,airbnb 靠的就是让房间的照片,尽可能满足用户对于短租房间的舒适、干净、便利等需求,提高订房率,再从客户方(房间提供者) 赚取利润。
Recap
产品目标、数据目标与商业目标,是需求来时,必须要先厘清的问题。刚才练习的过程里,厘清每个不同维度的目标时,也都会讨论达成目标的策略为何?不同的策略,其实现程度如何?也就要去评估团队的资源有多少?需不需要去张罗资源。从厘清目标、讨论策略、到张罗资源,是疏理解决方案的简要的路径。
Tips
从理解需求内容到深挖需求目标,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五个为什么(5 Whys),虽是源自精实六标准差(#6Sigma) 的丰田生产系统,时至今日当红的精实创业(#LeanStartup),也都推崇这个方法。
每每需求来了或遇到遇到问题时,训练自己反射性地用5 Whys的方法去进行需求挖掘,当变成习惯的时候,就是一种洞察力的具备了!